EN
临床与科研
Clinical research
科研文献第十期|超声引导下纳米刀治疗危险部位恶性肿瘤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发布者: 分享:

前言



手术切除是大部分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危险部位恶性肿瘤通常指肿瘤紧邻或侵犯周围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此类肿瘤常因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而使失去手术机会,临床上亟须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式。物理消融是常用局部治疗手段,其通过高温或低温引起蛋白变性而使肿瘤坏死,但温度变化同样有可能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纳米刀是新型消融技术,属于“非热消融”,它通过释放高压电流脉冲,使细胞产生不可逆的纳米级穿孔,导致细胞凋亡而达到消融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23例纳米刀消融的危险部位恶性肿瘤的短期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纳米刀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此引述《超声引导下纳米刀治疗危险部位恶性肿瘤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部分内容旨在普及纳米刀消融这一新兴技术,使读者对纳米刀有更清晰地认识,了解到纳米刀消融手术在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研10.jpg

超声引导下纳米刀治疗

危险部位恶性肿瘤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林满霞 谢晓燕 匡铭 徐明 田文硕 张晓儿 吕明德 

摘自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7年5月 第33卷第5期

[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摘   要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纳米刀治疗危险部位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超声引导下纳米刀治疗的危险部位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资料,通过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纳米刀消融安全性;通过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和术后1个月短期疗效评估纳米刀消融有效性。 


结果:恶性肿瘤分布于胰腺、腹膜后、肝脏及颌面部,例数分别为16(69.5%)、3(13.1%)、2(8.7%)、2(8.7%)例,肿瘤平均大小(3.5土1.2)cm;采用开腹、经皮、经口底超声引导下消融的病例数分别为20(87.0%)、2(8.7%)、1(4.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纳米刀消融,6例(26.1%)患者出现术中不良反应,包括1例(4.3%)心率、血压持续波动和5例(21.7%)一过性血压升高;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括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4.3%),胃排空障碍4例(17.4%),室上性心动过速、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心血管并发症3例(13.0%),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93.3%以疼痛就诊患者术后一周疼痛缓解,术后1个月增强影像学显示消融灶范围大于术前肿瘤范围,消融灶内见无增强区,53.8%胰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较术前降低。 


结论:超声引导下纳米刀治疗危险部位恶性肿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以及消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仍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资料与方法

2016年4—10月,23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接受超声引导下纳米刀消融,男16例,女7例,年龄34~75岁,平均(57.9±9.0)岁。纳入标准:(1)术前评估为不可切除恶性肿瘤;(2)≤5.0 cm;(3)PS评分0~1级;(4)ASA评分≤2级;(5)凝血酶原活动度>50%,血小板计数>50×109/L。排除标准:(1)心律失常或安装心脏起搏器;(2)癫痫;(3)治疗部位有金属植入;(4)2个月内有心肌梗死病史;(5)不能停止的持续抗凝治疗。


结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纳米刀消融,术中出血量0~400 ml。1例(4.3%)胰腺癌患者消融期间心率、血压持续波动,暂停消融后缓解;5例(21.7%)患者术中一过性血压升高,无须暂停消融。8例(34.7%)患者术后出现Clavien—Dindo I级或Ⅱ级并发症,包括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胃排空障碍4例,心血管并发症3例(包括高血压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心律不齐、ST段下移1例)。2例颌面部肿瘤患者消融术后未出现颌面部神经受损症状。所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住院天数为4~25 d,平均(12.2±5.3)d。胰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胰漏;7例(43.8%)患者术后第一天血清淀粉酶升高,10例(62.5%)术后第一天血清脂肪酶升高,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均在术后一周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短期疗效:术前以右上腹痛就诊的15例胰腺癌,1例(6.7%)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再次行腹膜后神经节无水乙醇注射术,余14例(93.3%)一周内疼痛均有所缓解。13例胰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前CA-199升高,术后1个月7例(53.8%)CA一199降低,1例(7.7%)无明显变化,5例(38.5%)轻度升高。2例肝癌患者术后肿瘤标记物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个月增强CT显示消融灶范围大于术前肿瘤范围,消融灶内见无增强区,部分病例周边出现轻度增强带,消融灶周边大血管管腔内充盈完整(图1)。


0c1e724b9466153843520f9a612c9e9.png

(图1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纳米刀消融前后超声图)


讨   论

纳米刀消融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其机制是细胞膜的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高压短脉冲直流电发出强大的电场,作用于细胞膜,引起细胞膜跨膜电势变化,使细胞膜上出现纳米级穿孔,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细胞凋亡。与传统的消融方式(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相比,纳米刀消融具有高度组织选择性,对缺乏双层脂质结构的血管壁及神经损伤小,同时消融部位的细胞凋亡,组织崩解吸收,可逐渐由正常组织修复替代,可最大限度保留肿瘤部位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因此,理论上相较传统消融技术,纳米刀消融更适合危险部位肿瘤的治疗。 


结 论

纳米刀消融危险部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是安全和有效的,纳米刀消融技术为无法手术切除的危险部位恶性肿瘤提供新的、有效的局部治疗方式。






7d22ecadada4a40b45a4174044b76d6.png

 


李满霞  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                    学科  副主任医师

           




主要学术任职

肿瘤消融:涉及肝脏、胰腺、肾脏、甲状腺、甲状旁腺及乳腺等部位;

常规介入:超声引导下各脏器病变穿刺/活检/置管/硬化治疗;

诊断:腹部及浅表器官的超声诊断,尤其在肝脏、胰腺、胆道良恶性病变鉴别及疑难病例诊断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研究方向

肿瘤精准消融及综合治疗;高危部位肝癌、胰腺癌纳米刀消融;肝硬化至肝癌多阶段演变的超声监测;消融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目前,陡脉冲治疗仪(纳米刀)用于胰腺恶性肿瘤消融治疗的多中心临床注册试验在全国多家医院正在进行。

详情可后台留言咨询或电话咨询

联系人:远山医疗左经理

联系电话:022-23788188转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