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首次运用国产纳米刀设备开展纳米刀肿瘤消融术。手术由介入科许林锋主任带领团队开展,在CT室、麻醉科等科室的密切协助下,使用远山医疗自主研发生产的国产纳米刀设备-陡脉冲治疗仪为一位局部晚期胰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
纳米刀技术,又称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是一种新型、高精尖的肿瘤消融技术,通过影像引导下将2-6根电极消融针置入靶病灶区域,通过高压直流电脉冲作用在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在细胞膜形成多个纳米级的不可逆孔道,破坏细胞内外平衡,最终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其核心优势在于它通过非热机制实现细胞的灭活,且只作用在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上,不会对蛋白质构成的纤维结构和结缔组织造成损伤;因此,它能够较好地保留目标区域内的重要脉管结构,如血管、神经、胆管和输尿管等。鉴于纳米刀技术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更适用于靠近肝门区、胆囊胆管、胰腺、输尿管、神经等复杂解剖结构部位的肿瘤。
许林锋主任从事放射介入诊疗工作30余年,至今已完成各类介入手术过10000台,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栓塞化疗、各种消融技术(微波、射频、冷冻、纳米刀)、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分子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擅长疑难病例的处理。早在2015年纳米刀技术刚进入国内时,许主任便引入该项技术进行了临床应用,是国内第一批开展纳米刀消融术的术者之一。
国家医疗保障局和广东省医疗保障局也大力支持临床新技术应用以惠及更多患者,批准了“纳米刀消融术”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并于 2024年9月在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正式开展此项目,用于治疗高难度肝胆胰肿瘤患者。本次手术也是纳米刀消融术在广东省内合规落地在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第一次正式手术!
患者信息
患者女,80岁,入院诊断为胰腺恶性肿瘤,术前影像显示胰腺头颈部位病灶大小约为2.7cm x 3.2cm x 3.8cm,病灶位于胰头、体部,累及脾动脉、肠系膜上静脉。
▲ 术前影像
专家诊断
许林锋主任组织团队细致研究患者病情,考虑到病灶位于胰头、颈部,累及脾动脉、肠系膜上静脉,且患者年龄过大,已无手术切除机会;采用温度消融存在消融不完全或者损伤大血管、胆管的可能,消融效果很难保证, CT引导下的纳米刀肿瘤消融术在消融肿瘤的同时不损伤大血管等相邻组织结构,是最佳选择。团队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最后决定采用纳米刀消融术进行治疗。术前,许林锋为患者制定了严密的进针消融方案。
▲ 制定进针方案
手术过程
患者在介入CT手术室行纳米刀肿瘤消融术,术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科协助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CT引导下定位病灶并经皮穿刺,共进4根针。确保电极区域包裹肿瘤后,麻醉医生为患者注射肌松药物,随后开始消融。术中根据电流反馈测试调整消融参数完成消融,消融过程中电流上升反馈良好,无不良反应。
▲手术过程(患者已打马赛克)
术后反馈
即时CT复查显示患者病灶密度影降低,出现明显气体影,且周边血管等重要结构保存完整,无并发症发生,消融效果良好且安全。消融完成后,术者退出电极针,手术顺利结束,术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复查影像显示病灶消融界限明显,消融效果良好。
▲术后影像
胰腺癌等复杂解剖部位的恶性肿瘤一直是肿瘤治疗中的难题。这类癌症患者往往无法实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纳米刀技术突破现有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的局限性,可适应更多复杂的病例,为这些患者带来新的、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提升患者的中晚期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实施纳米刀消融术,为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推广该项技术树立了标杆,增强了医患双方的信心与安全感。这一成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国产纳米刀设备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纳米刀消融术在广东省内的合规应用及国产设备的引进,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先进、更安全的治疗选择,优化了整体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