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资讯
Alpmed News
助力精准消融丨“胰”路同行——远山纳米刀学院中国行天津站成功举办
发布者:远山医疗 分享:

近日,由远山医疗主办的"胰"路同行——远山纳米刀学院中国行学术展演天津站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成功举办。

在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继辉院长的亲自领导下,同时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科高春涛主任、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肝胆胰肿瘤科李慧锴主任及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超声诊疗科徐勇主任的多学科通力协作下,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优势,运用纳米刀不可逆电穿孔(IRE)技术,成功完成3例高难度肝胆胰肿瘤的消融手术演示。这些手术不仅技术精湛,更体现了对肝癌、肝门胆管癌及胰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深入理解和精准实施,充分展现了纳米刀技术在复杂肝胆胰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

郝继辉院长长期致力于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和医疗技术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与福音。

 

 

本次活动手术全程采用远山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纳米刀设备,通过精准定位病灶、定制化脉冲能量输出,实现肿瘤细胞靶向性消融,同时全程保护周围胆管、血管及神经等关键组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这标志着国产纳米刀技术在复杂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再获突破。

 

 

术后,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继辉院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高春涛主任、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徐勇主任李慧锴主任凭借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围绕纳米刀技术的核心原理、显著临床优势,以及该技术为患者切实带来的健康福祉,展开了深入且极具专业性的解读与探讨。此外,各位专家还高瞻远瞩,对纳米刀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独到见解与殷切期望。

 

郝继辉院长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大挑战,作为国内胰腺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您如何看待纳米刀技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独特优势?您认为使用纳米刀技术如何破解传统治疗困局?

胰腺癌确实是目前治疗效果最不理想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对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处在局部进展期或远处转移,无法实施根治。传统的放化疗手段对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急需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和工具。

基于此,纳米刀技术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纳米刀治疗,因其具有精准消融和组织保护作用,纳米刀主要通过高压脉冲电流在肿瘤细胞膜上形成纳米级不可逆的电穿孔,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纳米刀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备精准消融肿瘤组织与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的双重功效。即通过施加高压脉冲电流,在肿瘤细胞膜上形成纳米级不可逆的电穿孔,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另外,纳米刀技术凭借其特殊的物理特征,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保留了血管、胆管和神经关键结构功能,因此非常适用于处在局部进展的胰腺癌患者。因为它既能够有效清除肿瘤组织,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及正常组织,避免了传统热消融等局部治疗方法可能带来的损伤。我认为这一独到的技术优势,能够弥补在外科手术治疗中,胰腺癌因解剖位置特殊所面临的不足。

纳米刀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治疗局部晚期进展的胰腺癌,另一方面对于手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可在系统治疗稳定的基础上,采用纳米刀进行局部消融治疗。因此该技术不仅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复发后的二线局部治疗方案,同时还可以结合开放手术和局部介入手术方式,实现微创、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效果。

纳米刀作为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外,它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释放大量肿瘤抗原,激活系统免疫,协同全身系统治疗,包括后续化疗和免疫治疗,实现更好的康复治疗与全身系统治疗的有机融合,形成局部消融加全身控制的局部治疗。

除了作为局部治疗的重要手段外,纳米刀技术还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释放大量肿瘤抗原,激活系统免疫。可与全身系统治疗(包括后续的化疗和免疫治疗)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与全身系统治疗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局部消融与全身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策略。

纳米刀的推广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如外科、影像科、肿瘤内科等。在贵院的多学科诊疗(MDT)体系中,如何优化纳米刀与其他治疗手段(如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仅靠传统的单一学科治疗手段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基于此,我们医院成立了针对胰腺癌治疗的MDT团队,通过整合院内优势学科资源,构建从诊断到规划治疗,到术后康复管理的全方位治疗体系。同时,我们还提出纳米刀治疗胰腺癌的“天津策略体系”,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近百余例纳米刀治疗,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早期治疗阶段,我们利用多学科成熟的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精准评估。我们的MDT团队集结了胰腺外科、介入治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麻醉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的精英力量,共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针对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癌患者制定包括新辅助治疗或者局部治疗联合转化治疗方式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式,从而筛选出最适合接受纳米刀治疗的患者群体。

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开放性手术还是介入性治疗,我们都会在整个消融过程中对消融效果进行精准评判,并制定出具体的消融策略,其中包括布针数量以及消融时间,从而达到最佳局部治疗效果。

我们在术后过程中采用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形成局部消融和结合系统治疗的天津模式。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我们取得了初步效果。纳米刀治疗在晚期胰腺癌中的局部控制率也提升了目前的治疗效果,减少了传统胰腺癌治疗不理想的问题。

对于纳米刀技术未来的发展情况,您有怎样的展望和寄语?

纳米刀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技术,已在我们中心完成百余例患者的治疗,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方面我们需要聚焦纳米刀技术的提升,其中包括局部治疗技术的打磨、关键技术参数的优化、多针布点式系统参数以及局部电场治疗范式的提升,以推动纳米刀局部治疗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纳米刀临床研究的推进,我们需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同步开展更多伴随研究,进而筛选出纳米刀治疗的优选人群。例如通过研究分子标记物和基因组学的变化特征,筛选出哪些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纳米刀治疗,并从中获益。

第三方面我认为需要提升纳米刀治疗与全身系统免疫治疗以及AI辅助决策系统之间的协同构建,通过纳米刀治疗与免疫治疗的有机结合,实现精准打击肿瘤细胞与系统调控机体免疫微环境的双重目标,最终达成稳态重建的新治疗范式。

我们希望通过纳米刀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应用,为胰腺癌,特别是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式。未来,我们会建立一套完善的胰腺癌纳米刀整体质量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家共识,进而推动中国方案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希望通过医院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

 

高春涛主任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在外科一般认为手术切除是肿瘤治疗的金标准,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手术切除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认为纳米刀在外科的应用可以解决临床上哪些痛点?您如何看待手术切除和纳米刀消融的关系?

当前胰腺癌治疗领域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血管/胆管/肠道侵犯以及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手术指征争议。由于此类肿瘤毗邻重要解剖结构(如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外科根治性切除常面临“切不净”或“伤不起”的困境——术中血管损伤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而传统热消融技术(射频/微波)受限于热沉效应,易导致周围正常组织(如胆管、肠管)发生热损伤,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的发展。

纳米刀技术(不可逆电穿孔技术,IRE)为这一困局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其通过高压脉冲电场精准破坏肿瘤细胞膜,诱导细胞凋亡而非热效应消融,从而规避了热消融的“误伤”风险。

尤其是对于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或已行转化治疗但残留病灶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纳米刀可实现“毫米级”精准消融,避免血管/胆管/肠管的不可逆损伤,可作为局部治疗的优选方案,尤其适用于高龄、心肺功能不全或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群体,为其提供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对于纳米刀技术未来的发展情况,您有怎样的展望和寄语?

关于纳米刀技术,尽管其研发与应用已历经多年,但在当前国际医疗领域,该技术尚未实现广泛推广与普遍认可。这背后存在若干原因。首先,应建立规范化的治疗技术体系。涵盖术前评估、治疗流程规范操作,以及术后效果评估的完整链条,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次,在推广这一技术体系的过程中,构建一个相对固定且专业的团队模式显得尤为关键。此外,纳米刀技术虽看似操作简便,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涉及到精准定位与能量释放等关键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方能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与应用。

任何一项技术,包括外科手术,都无法单独解决所有医疗问题。对于纳米刀技术而言,如何精准挑选适宜的患者,并在恰当的时机采用该技术使患者从中获益,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关注治疗本身,更要注重伴随研究的跟进,实现临床与科研的互补与相互促进。通过基础研究,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筛选出能够从纳米刀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为技术的精准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我认为,这是纳米刀技术未来能够深入发展、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途径。我坚信,在包括我们天津肿瘤医院空港团队在内的众多医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推广下,纳米刀技术必将在未来医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徐勇主任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有一种说法是,消融是肿瘤局部治疗的皇冠,纳米刀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请您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这颗明珠。与肿瘤消融领域众多传统消融产品相比,纳米刀在哪些方面更具优势?

纳米刀消融技术,即不可逆电穿孔(IRE),通过高压脉冲电场在肿瘤细胞膜上精准“击穿”形成纳米级微孔,诱导细胞内容物外泄并触发程序性凋亡。其核心优势在于“靶向消融”特性——仅针对肿瘤细胞实施精准打击,而对周围神经、血管及胆管等关键组织实现“零热损伤”或“零冷损伤”保护,真正实现在最大限度消灭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周围组织的功能。传统热消融或冷消融是依赖温度消融肿瘤,易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造成周围胆管和血管的不可逆损伤。而纳米刀消融通过非热力学机制彻底规避这一风险,尤其适用于毗邻重要管道的复杂肿瘤。

以局部晚期胰腺癌为例,此类患者常因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等“手术禁区”而失去根治机会。纳米刀消融技术可突破解剖局限,在消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脏器功能。术后患者恢复周期显著缩短,一周内即可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体现了该技术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

对于纳米刀技术未来的发展情况,您有怎样的展望和寄语?

纳米刀技术具备显著优势,其损伤微小且患者恢复迅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消灭肿瘤,同时保护周围组织器官免受损伤。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缺点。

例如在纳米刀治疗过程中,电极针的布置极具挑战性。它要求术者精准地插入2-6根电极针,且这些针必须保持平行状态,针与针之间的间距需严格控制在1-2厘米之间。如此高精度的布阵要求,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出了严苛考验。

由于肿瘤通常呈现立体形态,要将4根针同时精准地布置到肿瘤内部,这对操作者的空间想象能力、解剖知识储备以及解剖结构识别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鉴于此,我衷心期望纳米刀技术能够不断取得进步,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例如,引入电磁场导航等先进技术,为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引。同时,目前纳米刀的参数设置较为固定,这主要是由于相关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量相对有限。未来,我们期待纳米刀参数能够朝着个体化方向发展。比如,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确定何时开始消融、采用多少个脉冲循环,以实现肿瘤的完全坏死。当然,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总体而言,纳米刀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仍需我们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推动该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李慧锴主任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引入纳米刀这项新技术,对医院科室建设有哪些方面的提升作用?

作为天津市肿瘤医院分院区,空港医院自建科之初便遵循郝校长提出的“错位发展”战略,聚焦晚期肝胆胰肿瘤患者的救治需求。然而,但是肝胆胰肿瘤的治疗非常困难,肿瘤愈后很差。尽管靶向免疫化疗的普及显著提升了药物疗效,使部分患者肿瘤体积缩小,但因肿瘤常侵犯肝动脉、门静脉及胆道系统,根治性手术仍难以实施。因此,如何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治疗实现与手术相当的肿瘤控制效果,成为我们所追寻的问题。徐勇主任指出,纳米刀技术凭借其“非热消融、精准避让血管胆道”的特性,为复杂肝胆胰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该技术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这对术者经验与多学科协作能力构成双重考验。

近两年来,我科团队围绕这一技术进行尝试,从经皮穿刺路径优化到开放手术中的超声实时引导,从三维影像重建到电极针的精准布控,逐步构建起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这一过程远比传统手术更为复杂,需反复验证消融范围与组织损伤的动态平衡,目前部分病例已显现出超越手术的疗效——例如局部控制率显著提升。

我们始终以“超越预期”为目标,不仅追求肿瘤的局部控制,更关注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改善。今天的三台手术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首例胰腺癌患者肿瘤紧邻肠系膜上动脉,次例肝门胆管癌累及双侧胆管,末例肝内胆管癌术后复发患者病灶毗邻肝中静脉。三台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验证了纳米刀技术在“不可切除肿瘤”中的转化潜力,更标志着科室从单一系统治疗向“局部消融+系统治疗+康复管理”全周期模式的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可收治病种范围,更提升了疗效的可预期性,为患者提供了“低损伤、高获益”的个体化解决方案。

我认为这不仅对病人,而且对科室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前进方向,甚至是多学科融合模式下的单学科精准治疗的更好模式。

对于纳米刀技术未来的发展情况,您有怎样的展望和寄语?

“且行且走”,我们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毕竟,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动脉出血的预防与处理举例,我们仍在不懈尝试,努力剖析导致出血的各种可能因素,并据此作出判断与应对。在我看来,这才是当前最为关键的。

要说机遇与希望,其实难以简单言说。大家都憧憬着新技术美好的前景,但前行的路上,无疑会布满绊脚石,充斥着让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甚至隐藏着未知的陷阱。对于纳米刀这类新技术而言,它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我们也在同步成长。因此,哪些病症适合应用这项技术,如何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哪些团队具备操作资格,以及具体该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逐步去摸索、去探寻答案。

也正因为我们走在了前列,便更希望为后来者铺就一条明路,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或是提炼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突破·永不停歇的探索 

"胰"路同行——远山纳米刀学院中国行学术展演天津站的顺利举办,标志着纳米刀技术在中国肿瘤治疗领域深耕的新起点。三台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演示,不仅验证了远山纳米刀不可逆电穿孔(IRE)技术的精准与安全,更标志着中国微创消融领域在肝胆胰肿瘤治疗中的又一重要突破。

从肝癌、肝门胆管癌到胰腺癌的复杂病灶消融,从多学科协作(MDT)的精准施治到纳米刀技术的创新应用,我们深知:每一台手术的背后,是医者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是团队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更是中国医疗科技对临床需求的坚定回应。

未来,远山医疗将继续以「创新向生」为使命,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成就医者仁心,为全球广大患者点亮生之希望!在肿瘤微创治疗的广阔天地中,探索前沿技术!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市消化系统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胰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ancer Biology & Medicine》、《中国临床肿瘤》执行主编。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Gut、Gastroenterolog、 Adv.Sci.、Nat.Commun.、J Exp.Med.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科科主任。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新世纪人才,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

天津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后任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整合医学学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HIO英文期刊优秀审稿专家,《中国肿瘤临床》审稿专家,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超声诊疗科副主任医师。

社会职务:中国抗癌协会超声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介入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超声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整合医学学会肿瘤微创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第一届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整合医学学会心血管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肝脏、肾脏、乳腺、甲状腺等肿瘤的超声诊疗工作。擅长甲状腺4级结节,乳腺3类、4A类结节,小肝癌、小肾癌的精准诊断与微创治疗。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肝胆胰肿瘤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从事腹部肿瘤外科20年,擅长肝胆胰恶性肿瘤的外科及综合治疗,尤其擅长以外科治疗为中心的中晚期肝癌、胆道恶性肿瘤的转化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肝段切除术、半肝切除术、肝三叶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胆囊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全胰切除术的手术及围术期处理。

 

 

关于远山
About Alpmed 

 

远山医疗坐落于中国天津,自2013年开始,聚焦不可逆电穿孔技术研发,先后布局肿瘤消融、心脏电生理、外周介入消融和呼吸介入消融。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基于不可逆电穿孔技术的、全线自主研发的医疗创新解决方案。

远山医疗自主研发的陡脉冲治疗仪和一次性使用陡脉冲电极消融针是基于不可逆电穿孔(IRE)技术的创新医疗器械,是国产唯一获批肝脏、胰腺恶性肿瘤双适应症认证的IRE消融产品,也是国产独家获批胰腺恶性肿瘤注册证的IRE消融产品。